故鄉的那輪斜陽
兒時的我,時常斜挎著一個布書包,乘著朦朧的天色,數著漫天的星星,聽著鳥鳴,提溜著一盞煤油燈,迎著黎明,和小伙伴們一起去河堤上的村小讀書。
傍晚放學后,又斜挎著書包回家。那時的書包里,除了語文、數學課本和一本思想品德,便沒了別的。
所以我們放學后從來不急著回家寫作業。反而常常在回家的路上追逐打鬧。有時也會瘋狂地向著西天奔跑,癡心妄想地企圖追上天邊那輪如血的殘陽。雖然它從來都讓我們可望不可追及。但每每看到夕陽把暮色潑灑成漫天洶涌燃燒的晚霞,看到岸邊老柳樹上的烏鴉,被天邊的火光嚇得哇哇亂叫,我們都會神仙般快活。
直到炊煙裊裊升起,村頭傳來母親喚我回家的長腔:二妮兒———回來吃飯……,母親的呼喊如同天空的云霞,飛舞在小村的上空和家鄉的曠野中。催促我深一腳淺一腳,氣喘吁吁地跑到母親面前,任她用寵溺的眼光將我淹沒。她嘴里一邊罵著你個瘋妮子,又跑哪兒去撒歡去了?你看,辮子上的頭繩都跑沒了。一邊扯下我另一只辮子,把兩只小辮兒合扎成一只馬尾,然后再扯著貪玩的我,把我牽回家。
長大后,每次走在兒時上學的路上,離家去遙遠的異鄉求學,看著故鄉西下的夕陽,看著門口的老榆樹下被夕陽潑灑得滿身金輝的母親,看著她久久不肯離去的身影,心里總是酸酸澀澀的,萬般留戀。每一次都走出好遠好遠了,耳邊還飄蕩著母親要我好好學習,一定要好好聽老師話的叮嚀。那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古人那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后來呢,結了婚,嫁了人。每次回娘家,都會在父母家里賴到夕陽西下才騎著自行車回家。每每路過故鄉的小河和河旁的校園,我都會想起兒時追逐夕陽的情景。
結婚一年后,車座后邊多了個嬰兒坐籃,坐籃里多了個娃娃——我亦已為人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從此,再騎車回娘家,就不再是一個人的孤單了。從他牙牙學語開始,我就給他講自己兒時的校園,講自己兒時追逐夕陽的故事,講當年姥姥夕陽下送媽媽上學的情景。再后來大了一些后,我就開始教他背誦古詩詞,看到地上的小草,就教他背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看到西天的斜陽,我就會教他背誦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兒子長大入學后,跟老師學會了更多的詩歌。
遇到秋高氣爽時節,我騎自行車馱著兒子從娘家回家,有時看到夕陽和月亮同時高掛西天。兒子就會告訴我,他又背會了李白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偶爾他也會看著西方的那輪斜陽,給我冒一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在他只是無心之吟,因為他并不知道詩句是什么意思;在我則常常因此而思緒萬千。
兒時的他,經常坐在我的身后,對著西天的斜陽,對著自行車碾過的小橋,指指劃劃,要么給我背誦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要么不停地喊著媽媽!媽媽!不住聲地這啊那啊地嗯嗯啊啊,咿咿呀呀。
夕陽的余暉常常映紅他可愛的小臉頰。我則推著車子和他一起沐浴在斜陽的余暉里。我們娘倆經常一路上都嘰嘰喳喳,不住聲地要么背詩,要么拉呱,一起在夕陽溫暖的暮色里趕回家。
再后來,兒子漸漸長大,父母漸漸變老。
父母雖然年邁,卻依舊不舍得閑著。在兒子兩歲那年,他們硬是在河旁的堤岸上,種了一畝棉花。娘說:你出嫁時,給你三哥結婚趕在一起,娘連床被褥也沒有陪送你,娘這心里頭有愧,總覺得虧欠你啊。趁著你爸和我還能動,我們今年再種一年棉花,給你打幾個棉網套。
因為種棉花要打叉,要噴灑農藥,還要疏孽、捉蟲、摘棉花,麻煩至極。我想告訴母親,其實她和父親不必再受累,因為現在集市上都有賣棉網套的。但一想到他們一直以來,對此事一直耿耿于懷,覺得還是隨他們吧,不如讓他們了卻心愿,以免他們因此而念念不忘。
于是那一年的秋天,每次回娘家,我都會帶著兒子,和父母在夕陽下的河堤上一起摘棉花。夕陽余暉里,金光燦燦,秋風颯颯,吹亂了父母花白的頭發,吹得父母干枯的雙手又皴又裂。每次看到父母雙手被棉花殼上的小尖尖刮得血跡斑斑的,我的鼻子都酸酸的。僅僅因為覺得欠女兒幾床棉絮,年近古稀的父母寧愿飽受勞作之苦,放棄自己本應安享晚年的機會。
看著夕照下父母古銅色的臉龐,他們弓著的長弓一樣,被斜陽拉長而又彎曲的身影,我多想對他們說,爹娘呀,你們給女兒的已經不少了。你們把我養大,教我成人,又供我上學,已經足夠了。這世上只有做兒女的欠父母的,哪有父母欠兒女的?
兒子三歲那年,母親生病了。剛開始市醫院的醫生診斷是冠心病,常年不能斷藥。誰知到第二年寒假,母親再次住院做彩超檢查,竟然查出是先天性心臟病。母親患的竟然是先天性房缺。
她竟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生育了我們兄妹五人,并把我們全都拉扯大。無法想象,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里,她是如何冒著生命的危險生下我們,又是如何費盡千辛萬苦,把我們都拉扯成人的。這些我們姊妹幾個恐怕是全然不知,我只記得母親給我感慨最多的就是,對于女人來說,生一個孩子就相當于在鬼門關走一遭,每次生孩子,都揪心的疼痛和難受!一個孩子一條命!
母親這一病就是十年。十年里,母親的病情不斷加重,幾乎每年都要住院治療一次。前七年里,每次住院,都是我和父親照顧她。每次住院醫生都給調一個新方子,出院以后,就由略懂些醫理的父親照顧她。因為母親長年生病,父親和我差不多都學會了靜脈注射,我們經常在自己家里,親自給母親扎針掛吊瓶打點滴。
不幸的是,兒子10歲那年,也是母親生病的第七個年頭,父親又查出大病。母親很是自責,總覺得是自己的拖累,才導致父親生病的。
彼時才察覺,父母都已日暮斜陽了。面對他們的老去,我深深感覺到什么叫做無能為力!
從此日子便過得水深火熱起來。我常常因為父母的病披星戴月,輾轉奔波,再也無暇顧及欣賞故鄉的那輪斜陽。當然更多時候,也是不忍觀看。因為每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再看那輪斜陽,總是觸景生情,莫名傷感。感覺父母就是那輪即將落山的夕陽。好像又不盡相同,因為夕陽落下,明日還會照常升起。而父母生命的太陽一旦隕落,就會永久地消失,再無重新升起之日了。每念及此,內心都會倍感孤獨無助,凄涼難過到屢屢潸然淚下。
現在的我,已經不再在夕陽下回我的老家。
因為夕陽在,枯藤老樹昏鴉們也在。只是老家的那輪斜陽下,再也找不到我的爹媽。他們都已化為故鄉斜陽籠罩下的那方矮矮的墳塋,化為那抔輕揚的黃沙……
時間:2023-06-09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隨筆推薦
- 跳出隱喻藩籬 寫出思辨好文
- 綜觀2022年高考作文,有不少是隱喻性作文,包括天津卷之“煙火”、全國新高考Ⅰ卷之“本手、妙手、俗手”、全國甲卷之“題額”
- 06-09
- 故鄉的那輪斜陽
- 兒時的我,時常斜挎著一個布書包,乘著朦朧的天色,數著漫天的星星,聽著鳥鳴,提溜著一盞煤油燈
- 06-09
- 木偶
- 午后的陽光略微有些刺眼,他抬起手擋在額前,細碎的陽光落在他手上,漫不經心地描了個邊,他看了看自己的手,修長白皙,上面還留著白線
- 06-06
- 牛
- 小時候家里養過一頭老牛,它很能吃,卻總是瘦骨嶙峋的樣子。后來老牛肚子慢慢大了起來,母親說老牛是懷了孩子,每次給它拌草料的時候
- 06-06
- 童年瑣憶
- 而今已過半百,每每回憶起童年的點點滴滴,雖說生活苦了點,但絕對充滿著快樂,這種快樂是今天的孩子們無法品味的。
- 06-06
- 置身事外,定心世外
- 中國當代先鋒派作家格非曾在《春盡江南》一書中闡明一個道理,在現代社會里,每個人都在張嘴說話,但很少有人聽見別人說了什么。
- 06-06
- 你從畫中來
- 一痕淡墨,勾勒一脈山水;一筆丹青,暈染一城畫意。
- 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