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崖尋訪古戲臺遺址
李白的詩歌大多不甚喜愛,仙氣飄飄,其中佳妙俗眼難得分毫!肚锲指琛防,十七首詩,寫山川風物寫民俗風情,歌詠中有憂國傷時傷世的悲涼嘆息。一首首讀來,仿佛把玩高古玉雕,觸手細膩,入眼蒼茫。
喜歡《秋浦歌》,對秋浦河也多了情意……
很多年沒有來秋浦河了。自己也不知道還是不是當初那個胡竹峰,若說是,分明物是人非;若說不是,依舊頭面,依舊肉身,依舊魂靈,心緒到底飄得格外遠了。
初夏陽光下,秋浦河豐腴,不是河水豐腴,實則是兩岸青山豐腴。
江南的山,夏時格外好看,春一點點深,山頭繁榮,綠得要滴出水來,先是新嫩的綠,然后是蒼翠的綠。芭茅抽出新的芒花,景色依舊,李白依舊,《秋浦歌》依舊。
他們說剡溪村新發現了古戲臺。古戲臺在陳姓人家的祖居地旁邊,穿過竹林山路,不過一里地,在金崖山腰一塊天然巨型平崖上,蒼色深深,看見有人工鏨出的孔眼,孔徑如手腕大小,孔深近一掌,當年用來固定戲臺樁柱。戲臺周圍還有古村落遺址,那些大石塊、大石條砌筑的老屋基,依坡勢錯落分布。石質構件隨處可見,很多石墻依然聳立不倒。
陳家族譜說,當年他們祖上請鄭之珍在這里編目連救母戲文,在《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自序中,鄭之珍說自己住在秋浦河邊的剡溪,取目連救母故事,編了三冊《勸善記》:敷之聲歌,使有耳者之共聞;著之象形,使有目者之共睹。
目連戲見過幾次,其中有慨然,聲調說不出的郁郁,像是故國遺民的舊體詩。
眾人請同行目連戲藝人在戲臺舊址上唱幾句,她氣定神閑走上前,開口道:“在仙山奉了師父命,來到陰曹探望娘親……”松枝擺動,山風輕輕吹過來,遙遙將聲音送到山下送到對面的山腰,又回蕩過來,耳畔傳來短促的回聲。樹葉翻滾,唱詞也翻滾。
五百年了,在鄭之珍編戲的場所,他筆下的戲文再次響起。五百年了,陳氏祖居旁,當年陳氏先人聽過的戲文鮮活如初。五百年不過一剎,因為一出戲,古與今須臾彌合。明朝衣冠消失了,曾經的腔調還在,曾經的故事還在。
老屋旁,陳氏先人的古井也還在,歷史如此生生不息。想象當年鄭之珍應該也在這里汲水淘洗,頓時對那井水多了幾分親近。上前去看那口井,渾然不知世事,或許它們早已閱盡天機。天機不可泄漏,于是無言。幾只蝦在其中游弋,人嘆息蝦,蝦或許也嘆息人。取空瓶灌得滿滿一壺水,夜里泡了杯綠茶,是深山的霧里青。
茶香在江南夜裊起,輕呷一口,耳畔突然又響起目連戲的聲音。
在平崖尋訪古戲臺遺址,同訪者,友人潘昱竹。
時間:2023-06-24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隨筆推薦
- 青春時的油桐林
- 當回過頭來打量往事時,發現老屋邊那片油桐林,已成為我青春的一個部分。
- 06-24
- 一片草葉上的勇敢
- 小時候聽大人講神農氏的故事,浮現在腦際里的神農氏形象是一個清瘦的少年:個頭不高,大大的腦袋上毛發稀疏
- 06-24
- 待月橫琴久
- 橫琴島的命名,則來自一個古老的傳說:天上的七仙女下凡到海邊沐浴,人間的煙火味讓她們撥琴而歌,踏浪而舞。
- 06-24
- 故鄉的夏天
- 上世紀80年代的故鄉,夏日景色迷人——綠草茵茵,萬木蔥蘢,稻花飄香,百鳥啼鳴。正值“雙搶”季節,到處都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
- 06-24
- 花名冊
- 進入立夏,繁花似錦,小區柵欄邊的薔薇花盛開得像晚霞、像朝云,其實就像它們自己:夏花。
- 06-24
- 想起海
- 書桌上,有幾枚彩色貝殼,是我從海邊帶來的?匆娝鼈儯拖肫饎倧乃飺破饡r濕漉漉的樣子,就想起大海,蔚藍、遼闊、蒼茫和此起彼伏的
- 06-24
- 到處都是童年的舞臺
- 一個娃穿著練舞服,看樣子是剛從附近的某個舞蹈培訓班走出來;另一個娃穿的是校服,還背著個小書包。
- 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