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杏花
怎么說呢,把“清明”算在眾多的節日里面像是比較牽強,在中國眾多的節日里,“清明”這個節日算是比較清淡,中國的節日都是以吃為主,端午小吃,中秋中吃,春節大吃,這三大節日的主要特色都是要讓人開懷大嚼的。而只有清明,不見有吃的說法,比如特別要吃什么?特別要喝什么?
清明多與紛紛的小雨聯系在一起,好像是,這時節特別的容易有雨,古人掐算得真準,南方不必說,即使在北方,也三點兩點地落。走在路上,看看衣襟,分明有點點黃塵,不用問,是雨落了下來。古人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只讀這兩句,你就會問,怎么來不來就要斷魂?讀下去你才會明白是為了要找燒酒喝。
下小雨的日子里,人們常常會想到酒,與酒相般配的也最好是小雨天,窗外綿綿小雨,桌上兩壺熱酒,瓶中一枝杏花。為什么是兩壺酒呢?你得找個好友來一起喝才好,一個人喝沒意思!雨要小小地下,若瓢潑樣來一陣豪雨,檐溜如瀑,滿街黃漿,好像不怎么能助人的酒興。所以說,清明總是能讓人想起酒的味道是因為那紛紛的小雨,再加上泥土被雨淋濕過的味道。清明問酒是對的。唐詩中的那個人,沒了魂兒一樣地攔住牧童就問酒館哪里有?那簡直就是受了小雨的蠱惑。我年年在清明這一天給父母掃墓都是要先給父母敬過酒,地上人敬地下人,然后自己也喝那么一點,說是一點,卻是一點加一點,一點再加一點,想想,一點再加上一點。在那個地方喝酒,也算是和父母在一起團聚小飲,天陰陰的,雨點點的,讓人心中有莫名的惆悵,這惆悵便是世上最好的下酒菜,所以人很快就微醺了。
回去的道上,聞得見的還是那春雨的味道,那種特別新鮮的,雨灑在土地上的味道。要說清明的氣味,也就是這種讓人愛聞的氣味了。說到讓人愛聞,因為它是天上的雨與地上的泥土混合在一起的清鮮之氣。中秋是瓜果氣,各種瓜果梨桃的芬芳混在一處,讓人無端端地覺得嗅覺上的富足和食欲的牽扯,春節的氣味則是混合在一起的濃烈的酒肉之氣,是奢侈之上多少浮著些因為過年而似乎還說得過去的糜爛,這時候案頭清供的水仙和佛手的清香早就不知去了哪里?端午的氣味來得清淡些,是竹葉和糯米再加上艾草的清香,但遠不如清明的氣味來得鋪天蓋地,是天地之大氣。說到清明節的氣味,還要說說杏花,唐人眼里的杏花村我想斷然不是名叫“杏花村”的村子,我想那肯定是紛紛開著杏花的各種地方,杏花開足的時候只可用一“鬧”字來形容,杏花開足的時候那花便全白了,只有花萼處還有那么一點點的胭脂,這時候你在太陽下看杏花非得瞇上眼不可,真是白得太晃!如果不行你就戴上墨鏡。
在北方,杏花總是開在清明前后,不會太早,也不會太靠后,而此時,南方的梅花也才剛剛開過,所以,不妨就把杏花當作是北方的梅花,再說呢,梅花和杏花本來就是同一個科屬。
時間:2023-07-09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隨筆推薦
- 故鄉的野菜
- 故鄉之于野菜,兩者間的關聯是必然的。你有什么樣的故鄉,就會有什么樣的野菜。
- 07-09
- 清明的杏花
- 怎么說呢,把“清明”算在眾多的節日里面像是比較牽強,在中國眾多的節日里
- 07-09
- 感受宿遷
- 我從小喜歡地理知識,存有幾冊“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的地圖集。
- 07-09
- 榆錢兒的滋味
- 記得那年,我家新蓋了兩間土坯房。不僅全村的鄉親們過來幫忙,而且還跟著樂呵了好幾天。
- 07-03
- 將軍山下將軍城
- 順著峰回路轉的盤山公路,車繞過蔥蘢的湘北幕阜山巒,轉到半山腰上,一片高大蒼翠的松林映入眼簾。
- 07-03
- 有幸生在幸福之鄉
- 早年,我住在半城半鄉的叫做程埔頭的地方。更早些,應該是如今很有名的吉庇巷或者安民巷,都是福氣滿滿的喜樂之地。
- 07-03
- 橫臥在我童年的牛
- 我的整個童年,都是和牛相依相伴的。我常常牽著牛,田邊地角,哪里的草嫩就到哪里。哪里的草肥想方設法也要把它弄來給我的牛好好&ldqu
- 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