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種說法:“關內與關外的雪花,是不一樣的。”這話說得非常聰明,雪花和樹葉一樣,沒有兩片雪花是完全相同的。畢竟在空中飄落的曲線不同,形成的結晶體就會有細微的差異。
但是,每朵雪花形狀又是相同的。都是六角形,冰粒在空中飄落過程中一律形成六方晶體。因此,又稱“未央花”“六出”等。
說關內、關外雪花不同的本意,是講關外雪花比關內的雪花大。“燕山雪花大如席”是王安石的夸張,不過,也確實見過巴掌大的雪餅和饅頭大小的雪團,從空中密密麻麻地砸向地面。
上世紀末的一個深秋,時任總后勤部嫩江基地副政委的肖文吉大校,陪我察看基地全貌。早晨五時起床,盡興地在黑土地上跑了一天,翻越小興安嶺余脈,橫穿黑龍江北部,直到中俄邊境?伤阍谝粋更廣闊的背景下,對黑土地又多了一些了解。
地球上有三塊黑土地:一塊在烏克蘭,使之成為“歐洲糧倉”;另一塊在北美洲,使美國成為世界糧食出口大國;第三塊就在中國東北,即松花江與嫩江平原。見慣了黃土與紅土的人,常以為松嫩平原上鋪了一層黑糞。翻開的黑土,松軟,濕潤,在陽光下閃著亮光,如同掛了一層油脂。
殊不知,有這片肥沃廣袤的黑土地,才會孕育出盛大的綠色。
奇怪,世界三大塊黑土地都分布在北緯45度以上的寒冷地帶。這說明,寒冷是形成黑土地的一個重要條件,經過寒冷孕育出來的綠才輝煌壯闊。大自然是公平的,它讓南方溫暖多雨四季常青,也讓北方一些不毛之地,甚至莽莽沙漠之下埋藏著石油。一些光禿禿的大山里,卻埋著寶藏,比如山西的煤,遼寧的鐵等等。
黑土地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厚賜,嫩江基地沒有辜負這片黑土地。在千里曠野,如果突然看見幾座孤零零的樓房,那便是基地下屬的一座農場或一個中隊的所在地。樓房邊,一定還有四個銀光閃閃的糧食烘干塔,并排挺立,直插云霄,如同上了發射架的巨型火箭。
割豆的、曬豆的、裝豆的、運豆的……一幅秋滿人世間的興旺景象,呈現在眼前。
當然,少不了頑強的綠色,仍留在針葉松的枝頭,或者成片占據著某處的山崗,或者像圍墻挺立在路的兩旁,隨著路起伏蜿蜒。坐在吉普車里,望著前面的路,有時像駝峰,有時直立起來,像通天的胡同。待走到跟前,路仍舊是平的,是路兩旁交替變化的各種樹林,使黑土地上的路,變得生動而神秘了。
晚上,再次翻越小興安嶺,急匆匆地趕往基地。突然,天降大雪,四周一片漆黑,唯有車燈吃力地照出前面的一小片雪景:關里的人難以見到這么大的雪。雪花稠密地在空中結成一個個雪團或雪餅,大如拳頭,扁長的如手掌,不是從天空飄落下來,而是從旁邊的黑暗中彈射出來。一團接一團,一團趕一團,旋轉著,推進著,擰成千萬條粗粗的雪繩,似永遠也扯不斷、拉不完。
吉普車仿佛已經被這些雪繩纏住,車輪經常打滑,只得慢慢爬行。而雪團不停地射來,最后,竟成了雪磚、雪槍與雪球。吉普車頭前的燈光,如張開的大口,以與雪團迸射相同的速度,吞食著這些冰冷、可怕的東西……
農歷剛進九月,序屬“三秋”,東北的嫩江基地,居然飄下如此大雪。
肖文吉告訴我,從現在起,一直到明年陽歷五月,大雪不化。大雪覆蓋,正可以保護墑情,地里的水分不蒸發,雪水本身又富有養分。顯然,這就是寒冷的妙處啊。
黑土地用多半年的時間做準備,積蓄力量,迎接新的綠色。這綠色怎么會不強大,不充滿生機呀?
當時,駐守基地的部隊正在冬訓,孰料,廣袤的黑土地也在冬訓,全是為了來年新鮮、明艷的綠色。
即將離開嫩江基地時,當地送給我一袋黑土。這是非常珍貴的禮物。家里有近十盆花木,來年春天倒盆換土,肯定給每個盆里都撒上一把黑土,愿花木也長出嫩江基地那樣的摯情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