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紅旗渠
走在一塊塊太行山石壘砌的渠堤上,一面是斧劈刀斬的峭壁,一面是望之膽寒的萬丈深淵。清澈的渠水順著山勢緩緩地流淌,就像一條碧綠的飄帶,緊緊地繞在太行山腰。
歲月在這里仿佛停滯了。隆隆的炮聲,鏗鏘的錘釬敲擊聲,在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們心間響起。站在紅旗渠堅固的石堤上,我終于明白,為什么有人把它稱為“世界奇跡”。
回望歷史的深處,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南林縣(今林州市),自古山高坡陡,土薄石厚,十年九旱,水源奇缺。
人們不會忘記,1954年,26歲的楊貴任林縣縣委書記。他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提出了“水字當頭,全面發展”的方針,帶領干部群眾治山治水,改變林縣缺水的面貌。經過連續幾年的水利興修,全縣先后建成多條引水渠道和幾座中型水庫。
然而,5年后,林縣再次遭遇特大旱災,從春到秋,沒下過一場透雨。
艱難困苦在強者面前,有時卻成了激發斗志、創造輝煌的巨大動力。這年年底,一個壯舉——“引漳入林”工程誕生了。從山西平順將漳河水攔腰截流,把河水引上太行山、引進林縣。
林縣縣委向全縣人民發出“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這個號召,順應了世世代代林縣人民擺脫缺水之困的夙愿,一經提出就得到熱烈響應。
元宵佳節,楊貴和縣委全體同志率領由3萬多民工組成的修渠大軍,冒著寒風,踏著霜凍,浩浩蕩蕩開上了太行山,撲到荒無人煙的漳河灘和“引漳入林”工程的各個施工段。過去峰巒疊嶂、冷壁清寒的太行山間,頓時成了紅旗招展、熱火朝天的戰場。
多少年沒人煙的漳河灘,從渠首到分水嶺間的渠線上,無數沒有名字的荒山野溝里,一下子熱鬧起來。在寒冷的太行山深處,鐵錘聲、鋼釬聲打破了太行山幾千年的寧靜,堅硬的巖石和血肉之軀開始碰撞。千軍萬馬戰太行,那是人與大自然的較量。
這戰場一擺就是十年。
今天,在老鷹嘴,我仰頭注視著那幾欲下墜的絕壁懸崖,試圖復原出當年建設者之一任羊成和他的除險隊凌空除險的場景和心境。難以想象,在這飛鳥不能駐足、猿猴難以攀援的石壁上懸空作業,需要多強的意志和多大的勇氣!
當時,為保證安全,總指揮部決定組成一支專業除險隊,實施凌空除險。除險隊員用繩索捆住腰,手持長桿抓鉤,身背鐵錘鋼釬等工具,將一塊塊浮石勾撬、掀落下來。因腰部長時間被粗繩捆綁系磨,久而久之,任羊成的腰部形成了厚厚一層老繭,粗糙如老榆樹的樹皮。一次,任羊成去排除塌方險情,炸藥突然爆炸,他一下子被崩裂的爛石埋住,瞬間失去知覺。人們趕緊東找西尋,終于從亂石堆中拽出了血肉模糊的任羊成。
在紅旗渠干部學院的課堂上,我們通過現場連線的方式,見到了已經九旬高齡的老英雄任羊成。他的手雖然已經抖得厲害,可說起當年的故事,眉宇間依然充溢著一股豪邁之氣。他說,人需要有種精神,苦熬沒個盡頭,苦干才有出路。假如再修紅旗渠,他還是要去參加除險隊。
歷史這樣記載著:從1960年2月動工,到1969年7月建成,楊貴帶領林縣人民歷經10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2225萬立方米,在萬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終于結束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
一個人靠著責任和情懷、意志和精神,究竟能達到何種人生的高度?在這里,楊貴和他帶領的紅旗渠建設者們,用行動乃至生命給出了答案。
這種精神,后來被人們提煉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漳河南岸,太行山腰的轟山炸石、錘釬叮當已過去半個多世紀。在林州人的接續奮斗下,放眼望去,如今的林州儼然已是“銀龍舞太行,千里谷米香”。
上世紀80年代,一批在紅旗渠建設中鍛煉成長的能工巧匠,奔赴各地從事建筑行業。他們從紅旗渠帶向各地的,不僅僅是在修渠戰斗中鍛造出來的一流建筑技術,還有紅旗渠中流淌的吃苦耐勞、敢打硬仗的精神。憑著太行山石般過硬的質量,他們為林州市打造出“中國建筑之鄉”的金字招牌。林州人王付銀有一支建筑隊,專接別人不愿干的苦活難活。在漢十高鐵關鍵控制性工程崔家營漢江特大橋的施工中,王付銀的隊伍接活后日夜施工,圓滿完成任務。
站在廟荒村紅旗渠旁的板栗樹下,我發現日新月異的林州城可以盡收眼底。10年前,坐落在太行山腳下的廟荒村還是個貧困村。這里土薄石厚,房屋破舊。2012年,郁林英擔任廟荒村黨支部書記。在村民眼里,這是個敢拼敢做的“女漢子”。上任伊始,郁林英鐵了心帶領村民改變村里的貧窮面貌。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打響,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她與鄉親們一起,不等不靠,立足村子背靠太行山、紅旗渠穿村而過的優勢,發展鄉村旅游。這幾年,廟荒村成立了旅游開發公司,打造起特色民宿旅游村,被紅旗渠干部學院掛牌為“研、學、游”基地。如今,村里已建成農家院14戶,特色院20戶,每年接待游客10余萬人,小山村的面貌煥然一新。郁林英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并當選為黨的二十大代表。
紅旗渠的故事并未遠去,紅旗渠精神始終閃耀著歷久彌新的光芒,在林州大地上代代流傳……
時間:2023-09-05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隨筆推薦
- 洋式“曬太陽”
- 我駕車去一處購物中心,停車,進“皮特”咖啡店買杯咖啡,步行到露天停車場的邊沿,按疫情下“六英尺社交距離”的標準,和朋友散開來坐
- 09-05
- 走近紅旗渠
- 走在一塊塊太行山石壘砌的渠堤上,一面是斧劈刀斬的峭壁,一面是望之膽寒的萬丈深淵。
- 09-05
- 向陽峰賞雪
- 回鄉下老家陪父母過年,看天氣預報,大雪將至。酷愛雪的我有種莫名的喜悅,盼望雪下得越大越好,積得越深越好。
- 09-02
- 黑土地上的綠色
- 民間有種說法:“關內與關外的雪花,是不一樣的。”這話說得非常聰明,雪花和樹葉一樣,沒有兩片雪花是完全相同的。
- 09-02
- 想念年味
- 母親不愿進城住。每次做思想工作,都會被她堅定否決。在我看來,不是她不想進城,更多還是怕給我們添麻煩。
- 09-02
- 死海之行
- 約旦首都安曼大大小小的街道兩邊,密密麻麻、摩肩接踵擠滿兩三層的淺色民居,在十月的陽光下反射著柔和的象牙白色調。
- 09-02
- 夜游北部灣
- 其實,北海不是海,而是一座漂亮的新興城市,坐落在海邊。
- 09-02
- 跟一朵花干杯
- 那是一個有雨的下午。雨很稀松平常的,一點兩點,一忽兒有一忽兒沒的,云還是不敞開。風卻涼了,拂在臉上,已經有些寒意了。
-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