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獨自走進小昆山上的這座九峰寺,透過歷史煙層,發現了這里存有一份光亮,我知道,那份光亮,只有在苦難中過來的人們才感到溫暖。
千百年來,這座九峰寺始終在感念著那苦難的歲月,那些朦朧在歲月塵煙里的人們,總潛藏著這里的圣潔和肅穆的韻致,又是他們虔誠地把佛道當作一顆種子一樣撒在了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而此寺中的文化流脈,因了二個佛教、道教的法師而日漸豐沛。這在江南眾多的寺廟中,該是一個異數。
坐在透著亙古的寧靜和沉著,透著曠世的淡泊和平和的九峰寺小息,留下了先人的身影和足跡,回蕩過佛教、道教法師的低吟和淺誦,千余年前的那股氣息似乎依舊在空氣中流動,施惠給我,施惠給曾來這里禱告的每一個來者。難怪有人說:松江的九峰寺是一首詩,它用凝重而含蓄的語言,陳述著既古樸又玄妙的理學思想,訴說著既美麗又虛幻的一個個企盼;又有人說,松江的九峰寺是一本書,它的獨特魅力不僅在于那優美的裝幀,更重要的是它那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精神內涵。善哉!斯言。
我靜坐在九峰寺,驀然意識到:歷史與現實的那種難以割裂的關聯,居然近到僅僅隔了一扇門。心中仰慕已久,那遠在千余年前的佛人佛事、道人道事似乎會突然間迎面走來,空氣里便有了一股清新。我仿佛撲進了千年智者老人的懷抱,充分地享受著那種心靈陽光的沐浴。實質上,那是一種慈祥,一種撫摸,一種滋潤,原本煩躁不安的身心像經歷著一次醍醐灌頂般的洗禮,不思塵世,不念六根,只是靜靜地承受著這座佛道寺的深處彌漫著的輕松和安靜。
在這座九峰寺中,道教和佛教都強調平等,強調物存在的價值,人與自然沒有誰主宰誰的關系,而是共生共榮,和諧相處。道教中,“道法自然”作為一種基本的行為準則,被廣泛應用于修煉成仙、為人處事乃至治理國家。道教善書勸人為善,同時也勸人戒殺生、保護關愛動物和植物。佛教中,把“不殺生戒”作為“五戒”、“十善”之首,作為信仰者的首要條件和最基本的行為規范 ,“佛教主張,一個高尚的、完美的人格形象的塑造和確立,必須徹底打破利己主義的束縛,在覺悟真理的同時甚至在探求真理的時候,就要有拯救眾生和引導眾生共同覺悟、共同快樂、共同圓滿的理想和實踐,表現了佛教對人類心靈的凈化和對生態與自然環境的保護有著特殊的意義。
由此,這座九峰寺,在漫長的歲月里,終于成了人們的精神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