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變
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歸根到底一件事,即食。人要生存,就要食,故有“民以食為天”之說。一日三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食之太頻繁,能夠留在記憶里揮之不去的,無非兩種情況:一是缺食;一是美食。缺食是件痛苦的事,但缺食的原因則各有不同。美食是很享受的事,但對于美食的追求則是變化無常的。
1949年的秋天能夠給還只有三歲多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和食有關。
秋高氣爽,高粱紅了,稻穗黃了,爸爸請來地主,確定了開鐮及交租的事。
第二天,爸爸請來親戚朋友,幫忙開鐮打谷,地主派蔣管家來監督,媽媽給了我一個小籃子,叫我跟在打谷的房桶后面拾稻穗。春播一粒籽,秋收一把谷,幾個月來,人們口朝黃泥背朝天,不就是為了有個好收成嗎!因此,一開始,我還很難拾到一株稻穗。太陽越來越烤人,地氣越來越蒸人,大人們那黑褐色的脊背上,汗水象蚯蚓一樣不斷滾落下來。但他們一邊勞動,一邊說著笑話,哼著山歌,似乎并不覺得難受,而只有豐收的喜悅。倒是蔣管家再也熬不住,回家喝茶去了。我給堂姐端了碗涼開水過去,她則割了一把稻穗塞到我的籃子里。姨表哥解手回來朝我喊道:“小表弟,你是怎么拾的,這里這么幾株稻穗都沒有看到?”我忙跑過去,他居然將一大把稻穗給了我。這樣,沒有多久,我的籃子就裝滿了。
休息時間到了,媽媽和姐姐送來了麥粑和薄荷茶。大路上傳來了叮叮當,叮叮當的金屬敲打聲和“麻糖!麻糖!”的喊叫聲。叔叔教我將拾的稻穗拿去換了麻糖,給每人一塊。人們一邊吃一邊夸我稻穗拾的多,他們才吃到了這么甜的麻糖。我也覺得這麻糖特別甜,特別好吃,高興的不得了。
稻谷收完后,我家堂屋里用葦席圍了好大、好高的一屋稻谷。父親請來蔣管家過斗交租,請來親戚朋友將租谷給地主送去,最后留給我家的稻谷只裝了三米柜,爸爸對媽媽嘆息道:“看來明年又要差糧了!”好在年底解放了,第二年初實行了減租退息,接著又實行了土改,分了田地,爸爸媽媽的憂慮并沒有變為現實。
1979年底,我有幸參加四川省社科院舉辦的一個理論講習班,特將四歲的兒子帶到省城去見見世面。到省城后,路過韓包子名食店,便興沖沖地去排隊。輪到我買時,拿出錢包,才慌了神,找不到省糧票。跟售票員說明情況,請求出高價買兩個給兒子嘗嘗鮮。售票員說:“我們這樣賣了,工商部門要罰款呀!”我只好跟兒子商量:“爸爸沒有帶省糧票,買不到,明天再來買好不好?”一向都很聽話的兒子,今天或許是確實餓了,或許是還沒有吃過韓包子,看到韓包子的肉餡露在外面,油慶慶、香噴噴的,竟然又哭又鬧,死活不干,弄的我下不了臺。幸好一位成都妹妹過來說:“叔叔,我這里有一斤成都糧票,你就買給弟弟吃吧!”這位成都妹妹的義舉真讓我感激涕零,終身難忘。每當有人說成都人愛“假打”時,我都要以這個事實加以反駁,加以更正。
21世紀初,我出差成都,請在川大讀書的侄孫女吃韓包子。走進韓包子中心店,服務員立即笑容可掬地迎了上來,一邊問候,一邊倒茶。我點了一籠韓包子,一個蔬菜湯。侄孫女加了份涼拌黃瓜和窩窩頭。可她剛吃了一個包子,就不吃了,而只吃窩窩頭、蔬菜湯和涼拌黃瓜。我十分詫異地問:“怎么不吃包子呢?這可是有名的老字號、老名牌喲!”侄孫女淡淡地說:“太油了!”
嘿嘿!這年月,人們對肉食似乎都懷有戒心,倒是對粗糧和蔬菜特別有好感,特別有胃口!更為甚者,在我的一個學生群里面,更有只吃蔬菜水果,不吃糧食和肉類的,美其名曰“減脂塑形餐”。據一新加入者說:“剛開始的幾天確實很難受,一周之后便習慣了,一月之后身體就真的瘦下來了。”還有一些所謂的養生營銷機構,提倡不吃主食和肉類,而只吃蛋白粉、靈芝孢子粉、多種維生素等。難道人類已經進化到了只吃這些工業加工食品或藥面面而無需從五谷雜糧、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中吸取營養的階段嗎?難道吃這些工業加工食品或藥面面真的比從五谷雜糧、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中吸取營養更重要?對此,我實在是難以置信!
時間:2023-11-25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散文推薦
- 韓外公
- 母親姓高,我這里出現一個韓外公,大家肯定覺得既奇怪又意外,我就在這里給您細說緣由。
- 11-25
- 食之變
- 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歸根到底一件事,即食。人要生存,就要食,故有“民以食為天”之說。
- 11-25
- 晨登
- 被死寂一般可怕的莫名攪擾,碾側著的尷尬,床板趾高氣揚著恫嚇不止——莫若來個自虐,去登棲真*
- 11-20
- 浮世清歡
- 當下的中國,正是一個沸騰的世界,一個火熱的年代,一個激情燃燒的國度,這個曾經極度貧困的國家,短短七十年就已進入小康社會。
- 11-20
- 秋意涼
- 昨天下了一場秋雨,帶著一絲涼意。它不像春雨那樣細細軟軟,也不像夏雨那樣猛烈狂熱,更不像冬雨那樣冰冷刺骨。
-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