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我們必須從更高的角度來重新認識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意義。而作者的《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人間要好詩:唐宋詩百句》《釋中國事書》等書全面的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這本書寫了不同詩人的親身經歷與創作靈感,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做了重要的鋪墊,詩圣、詩仙、詩魔等皆是后人對詩人們的尊稱。每個詩人的生活環境,所聞、所見、所聽,所感皆是不同的。李白寫的詩都氣勢宏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將進酒》了。陸游是在北宋亡的南宋時期,所以他寫的詩都與希望國家統一、朝廷收復失地的心情有關。更直接一點便是愛國詩。李白所在的朝代正是唐朝鼎盛時期,而陸游卻是身在北宋滅亡南宋君王沉迷于酒色之中,不顧國家生死存亡,所以兩個人兩位是人的是有著鮮明的對比。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到1912年清朝未代皇帝退位。中國歷史上出現大大小四百余位皇帝。他們有的有雄才大略、有的昏庸無道,有的勵精圖治、有的亡國受辱……這當中也不乏有才氣,會寫詩的皇帝。他們留下了有聲有色、個性十足的作品。漢高祖劉邦寫的《大風歌》沒有尋章摘白的套路,而是直抒胸臆,鏗鏘有力。唐太宗李世民他的詩不多見,但也有一首詩非常當名叫《賜蕭瑀》。如界提起唐宋的皇帝,人們一定脫口而出“唐宗宋祖”,李煜和趙匡胤。
他們在金殿上舉行了一場詩詞大會,使者一上來就背起了李煜的詠月詩,贊揚李煜是如何博學多才,宋太祖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吟誦了一首詩。“未離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萬國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的所見所感不同,吟誦出來的詩也不太相同。并且是人的心情也占一定的因素。比如同樣是一輪明月,李白吟出了孤獨、蘇軾吟出了思念,而趙匡胤吟出了霸氣。
熱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閱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是在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做貢獻。而中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遠不止古詩詞,作為小學生的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后為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