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閱讀的翅膀,鄉村兒童也會飛翔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培養鄉村少年兒童的閱讀習慣,可以有效助力鄉村文化和鄉村教育振興。然而,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鄉村小學閱讀狀況調查報告》,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共126109個小學生樣本、121500個學生家長樣本的調查顯示,有兩成左右的鄉村小學生表示,自己因為“更喜歡看電視、玩游戲”以及“不喜歡看書”而不讀課外書或不經常讀課外書,分別有42.2%和22.2%的家長也認為以上兩點是影響自己孩子閱讀的首要因素;其次,有17.3%的鄉村小學生因為無人教導而不讀課外書或不經常讀課外書。
閱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隨著電子產品對注意力的吸引,鄉村少年兒童的閱讀時間被占據和攫取,其閱讀質量和閱讀素養的提升,成為亟須關注的問題。
如何保障和帶領鄉村少年兒童開展高質量的閱讀?本報記者采訪一線鄉村教師和文學教育專家,共同探討。
鄉村圖書配備缺乏少年兒童文學視角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研究生周康林上大學期間多次到中西部貧困地區支教,在廣大鄉村地區,周康林和同學曾開展一次調研,他們看到了鄉村孩子日常生活中閱讀的缺乏。
“我們在調研時常常看到學校閱覽室中的圖書泛黃了、翻爛了、缺頁了,甚至還有類似于《農業機械技術》這樣的農學書湊數。”周康林說。
同樣的情況在鄉村一線語文教師眼里也很突出。浙江省瑞安市桐浦鎮中心小學校長、語文教師周國平,是一名兒童閱讀推廣者,鄉村孩子的閱讀難題是他長期關注的現象。
他觀察到,目前全國各地的鄉村學校基本上都配備有圖書館或圖書室,但不少鄉村圖書館擁有的書無法滿足孩子的閱讀需求。
“這些書大部分沒有經過選擇,書源較差,學校在征訂圖書的時候缺乏專業性。另外,我見過的鄉村學校,絕大多數都沒有專職的圖書管理員。這就導致包括圖書征訂、借閱在內的圖書館運營存在一定短板。”
這是校內的情況,就校外來說,周國平還注意到,有很多地方建立了鄉村文化驛站或者公共圖書館,但這些地方往往沒有專門針對少年兒童的需求配備書籍,缺乏少年兒童文學的專業視角。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教授李煜暉發現,從他去過的幾百所學校的情況來看,鄉村兒童的閱讀資源相對匱乏,但也激發出他們對閱讀的興趣。
“到處都能感受到他們對知識、對文學作品的熱情渴求。比如朗誦詩歌,鄉村少年兒童聲音洪亮,絲毫沒有羞澀和靦腆,非常整齊。再比如閱讀大部頭名著,在城市里生活節奏很快,老師們布置的《紅樓夢》《水滸傳》,很多學生看不完;但你會發現,許多鄉村孩子一旦讀進去以后,投入度非常高,閱讀的完成率也很高。”李煜暉表示,“從鄉村兒童本身的閱讀需求來看,我認為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加強他們的文學教育的可為空間是非常大的。”
對此,李煜暉建議,在保障資源公平的前提下,可以請高等院校的專家或教育發達地區的優秀教師開列翔實書單,包括哪個版本、哪家出版社、哪個選本等,從而幫助鄉村少年兒童在閱讀方面降低選書難度,提高閱讀材料的質量,縮小城鄉差距。
為了幫助鄉村學校解決圖書問題,讓鄉村少年兒童插上閱讀的翅膀,周康林創辦了“書海童游”鄉村兒童閱讀公益項目。
近兩年來,“書海童游”項目廣泛募集社會資源,在專業人員的指導和支持下,相繼在湖南懷化、四川廣元、江西吉安、安徽六安等地的10所鄉村小學建立了愛心書屋,捐贈近20000冊書籍,及時為各個小學補充、更新了閱讀資源。為了保障書籍的高效利用,周康林和同伴們還策劃了系列活動,例如閱讀積分賽、讀后感大賽等,建立與校方的長期合作。
鄉村少年兒童閱讀更需要加強專業指導
鄉村少年兒童對閱讀的渴求度很高,那么,推廣閱讀、加強他們的文學教育難在哪兒?
周國平發現,就閱讀而言,鄉村孩子跟城里孩子的差別,主要在于閱讀環境。
“我所指的是一個大的閱讀環境,所謂大的閱讀環境是什么意思?一是,圖書館、書店、電影院等文化場所缺失,沒有閱讀的氛圍。二是,鄉村孩子的家庭環境里,大部分父母親的學歷較低,即使父母學歷不低,但跟孩子的相處時間沒有城里家長那么長。三是,家長不重視孩子的閱讀,老師布置了讀書任務,但家里缺少監督,那么孩子提高閱讀能力就約等于是空話。”
“還有一種缺失,”周國平補充道,“這種閱讀,我們可以稱之為‘行萬里路’。鄉村孩子缺少‘走出去’的機會。我做過一個調查,以某一個班級為例,37名五年級學生,只有一位去過省城杭州西湖。”
周國平眼中城鄉閱讀環境的差異,在李煜暉看來,是鄉村環境里文學滋養不夠的直接體現。“鄉村的社會經濟條件比較薄弱,高品質的文化生活相對欠缺,所以功利主義傾向更為明顯。”
“文學是超功利性的。雖然基礎教育很強調對閱讀的考查,但閱讀卻不一定能直接作用于中考高考,文學教育對當前的生產生活也不會產生直接的作用。一旦鄉村文化以功利主義為主導,就會造成鄉村兒童缺少文學教育、審美教育。”
另外,讀書的過程需要指導,老師、家長的文化視野直接影響少年兒童的閱讀選擇。“孩子們很難自己完成對文學的審美理解,專業的指導可以幫助他們感悟文學之美,得到思想啟迪。閱讀文學作品需要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思考,比如《老人與海》里的硬漢精神,《小王子》里人的童真等,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應該在某種程度上實現同構。而達到這樣的思考需要有專業的指導。”
李煜暉認為,“功利性導向和缺乏家長教師的專業指導,使得鄉村兒童文學閱讀的整體質量并不高,基本上是靠孩子自覺。所以,鄉村兒童的文學教育難點,主要就是審美教育的加強和與現實生活的同構。”
運用信息技術突破鄉村少年兒童閱讀困境
鄉村少年兒童的閱讀與文學教育關系著個人的成長和鄉村振興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行動起來,投入其中。
周國平一直在學校以課程的形式開展閱讀教育。每天早上的晨誦課、中午20分鐘的閱讀都是固定的閱讀時間。每個星期五的下午,是學校的“大閱讀時間”,全校所有老師用一個小時與學生們一起閱讀。“除了常規的閱讀課程外,我們的語文老師每學期都會專門拿出一兩周的課時,與學生們進行整本書共讀,一起開展主題討論。”此外,周國平鼓勵學生們把讀過的書改編成兒童劇并表演出來。
李煜暉認為,突破鄉村少年兒童的閱讀困境,打破空間限制,可以加強信息技術運用,把閱讀觸角深入到鄉村。“可以建設公益性質的鄉村兒童閱讀平臺,邀請專家開展專門的閱讀課程,并加以推廣,幫助鄉村兒童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話語內容,提高審美品位,實現新形式的‘送教下鄉’。”
信息技術是周國平一直倡導的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方式。“鄉村孩子的爸爸媽媽不太給孩子們讀親子故事,于是我自己給孩子們錄制音頻故事,叫‘周校長讀故事’,目前已經錄制了1000個故事。閱讀音頻會發送給全校家長,請家長們播放給學生聽。”
“幫助孩子們閱讀能力是鄉村語文老師的使命。”這是周國平始終堅持的觀點。他鼓勵學校的語文老師們在放學后拿出一小時,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陪著班里的學生共讀,“從我做起,帶動其他老師。現在已經有五六個老師在班里開展這樣的共讀”。剛開始老師們難免覺得增加了負擔,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老師們發現學生對文學作品的了解和喜愛程度加深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提高了,自己也實現了成長,逐漸找到了其中的意義與價值。
除學校力量之外,為了補充部分鄉村學校閱讀課程的缺失,周康林和同伴們也選擇了信息技術作為輔助。他們招募學生志愿者做起了孩子們的“云端伴讀人”。“我們共招募了100余名志愿者進行兒童讀物導讀視頻錄制,以教育部推薦書單為基礎,形成200余份導讀視頻,總時長超過2000分鐘,與PPT一起制成了‘鄉村兒童閱讀愛心資料包’,贈送十余所鄉村小學。”
談及采用視頻形式的原因,周康林表示,“想要從手機、電腦游戲中奪回孩子們的注意力,就需要采取多媒體、多感官、多環節的立體化方案,增進閱讀興趣,激發閱讀熱情。我們還在導讀視頻中分主題引入了開放式問題,在《小王子》視頻中,我們與孩子們探討愛與成長,在《海底兩萬里》視頻中,我們與孩子們探討科學與勇氣,在《夏洛的網》視頻中,我們與孩子們探討友情與真誠……每一個視頻,都是一次閱讀之旅、奇妙歷險的啟航,都是一次深入思考、頭腦風暴的開始。”
“每天晚上7:20—8:00,哥哥姐姐們都會準時在線上給我們介紹讀書方法、講書里的故事。”一位參加了閱讀直播的學生說,“如果我哪天錯過了課程的直播,還可以通過哥哥姐姐們發到群里的鏈接看回放。雖然和大家隔著屏幕,但我的閱讀興趣卻被點燃了。”
不僅僅是為學生服務,“書海童游”項目還專門為鄉村教師們開發閱讀課程包,“其中包括課程講義、教案以及課堂上的一些環節設計,他們拿來直接就能上閱讀課。我們希望以此減輕老師們的壓力,激發他們上閱讀課的動力。”周康林說。
時間:2023-05-22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隨筆推薦
- 和美的對話
- 夜半醒來,見一縷月光揮灑床頭,不由心生一陣雀躍。移步窗前,見月光如瀑布般傾瀉地面,又化作薄霧籠罩了庭院的一草一木。
- 05-22
- 和她在一起
- 第一次遇見她,是在很久以前了。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和一眾大人躺在山澗旁支好的帳篷內。
- 05-22
- 我愛我家石榴樹
- 我家的花園里種了一棵石榴樹,那是我們兄妹一起栽下的。在我的老家,家家戶戶都要種一棵石榴樹的,不僅僅因為石榴的美味
- 05-22
- 柏油路上的貓
- 陽光懶散地灑落在葉片上,風輕輕帶動柳梢,寒意漸退,夾雜著泥土味道的空氣宣示著春的氣息。
- 05-22
- 奈何四美
- 無邊的曠野上,寒風裹挾著“大風起兮云飛揚”的清唱聲肅殺凜冽而至,桓伊著素衣翩翩行于此間,聽罷負手仰頭,笑吟:“奈何!”
- 05-22
- 涇陽一日游
-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爺爺、奶奶、姨媽、媽媽一起去涇陽玩。“好高興啊!”我一蹦三尺高。
- 05-22
- 那一天,我與樹交友
- 今天,我又來到了森林里,在無限的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 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