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里的流金歲月
博物館是對一座城市人文歷史發展過程的回顧。近日聽說蚌埠市新建的博物館內有一個展廳,以生動逼真的立體模型形式向觀眾再現了上個世紀30年代二馬路一些著名的商鋪店面,見證了我市昔日作為皖北商貿重鎮的輝煌歷史。當我走進這間展廳時,卻被其中一間名為“義豐厚”的兩層樓店鋪所吸引。不由得讓我想起了童年時代老輩人講述過的那些塵封已久的記憶。
上世紀初,津浦鐵路開通后,蚌埠開埠,河南溫縣賀村人楊錦屏之子楊紹勛、楊紹業以及其堂兄弟楊繁屏之子楊紹績三人看到了蘊藏在其中的巨大商機,于是自湖北老河口將其經營多年的鐵貨生意關張,遷到蚌埠二馬路,租當地望族高家的房子開店,經營布匹等物。當時店面押金300元,月租金原先45元(均為現大洋),后日軍入侵后降至29.5元,店名“永厚隆”。永厚隆之名取自其六個股東的堂號:永福堂、厚德堂、隆德堂、忠厚堂、敦厚堂、務本堂(前三位股本較大,故分別取其堂口名一字),六個股東均為河南楊氏同宗或本家,我的祖父楊紹績為忠厚堂。楊氏兄弟掙錢后,即獨資購地建房,在二馬路西頭另開張一店,名“義豐厚”。由此兩處點面分別被稱作“東店”和“西店”。其后又在淮河上游正陽關另開張一店,取名“義隆”。
按照三位堂兄弟的排行,楊紹勛被稱為大掌柜,楊紹績被稱為二掌柜,楊紹業被稱為三掌柜。根據分工,楊紹勛主持東店事務,楊紹業之長子楊希良〔在六個堂兄弟中排行第二〕主持西店事務,楊紹業坐鎮上海負責采購〔俗稱作坐莊〕,楊紹績之次子楊希恭〔在六個堂兄弟中排行第三〕負責從上海將采購的貨物押送到蚌埠。三位老兄弟一共有六個孩子,分別為:楊希溫、楊希良、楊希恭、楊希儉、楊希讓、楊希忠〔取圣人之言:“溫良恭儉讓”之意〕。楊希溫原先也在店里做事,后因患肝病返回河南老家并早逝,其余三個子第楊希儉,楊希讓,楊希忠皆因年幼被送往楊紹業處,一直在上海讀書。
解放初期,國家即將對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一直在上海“坐莊”的楊紹業在上海去世,楊紹勛將東店“永厚隆”以600元現大洋和400匹布轉讓給兩位股東楊春業和楊世榮,兩人分別各出資二分之一。楊世榮后又將其個人股份轉讓給了楊成屏;楊春業因借楊成屏現大洋300元返回河南老家去了,至此該店實際業主己是屬于楊成屏,但該店的生意已經多年關閉,而且尚得按月繳納店面租金,得不償失。店后有一個兩層住宅房屋的住宅院,房屋也是租于高家,但由于解放初期楊紹勛曾出資對該房屋做過修繕,并加以重新布局,雙方約定抵房子租金16年,但約定未到期已因國家私房改造而終止,房子被收歸公有,繼由楊紹勛之子楊希忠租住。
“義豐厚”在解放初期因主事人楊紹業之子楊希良病逝而關張。該房產在國家私房改造時交歸公有,六十年代后期曾經作為蚌埠市服裝鞋帽公司所在地。2000年后因二馬路改造工程與蚌埠市最負盛名的人民電影院〔解放前名為“維多利電影院”〕同時拆除。計算起來,該房從建成到拆除總共不到百年,所謂“百年基業”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人們心目中的期望罷了。
該房被拆除時,筆者專程前往拍下照片以資紀念。
時間:2023-03-30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詩詞推薦
- 博物館里的流金歲月
- 博物館是對一座城市人文歷史發展過程的回顧。近日聽說蚌埠市新建的博物館內有一個展廳
- 03-30
- 激情燃燒的心
- 熱情燃燒的心,在鋼軌人生搭建起的舞臺上
- 03-28
- 贊揚大成歌
- 恭頌英雄身心強,賀喜形象如龍樣。
- 03-28
- 就保持住
- 哦悲而憫之,人呵,悲就是智,大乃
- 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