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家住在黃河岸邊的天鵝之城,自小就對黃河懷有一種特別的喜愛之情。閑暇之余,我也常常到黃河公園去欣賞母親河的美姿美態,喜歡看著那河水發呆,感覺那河水就如同流淌在我們身體里的血液一樣,令人血脈賁張。前不久,我卻在文博城里觀賞到萬里黃河另一種形式的氣韻之美。
近日,“獻給黃河保護法頒施年——解國記黃河賦草書作品展”在三門峽市國際文博城開展,作者以書法的形式展示其創作的“磅礴大氣,一覽萬古”的《黃河賦》內容,用書法去描繪萬里黃河的前世今生和今日呈現出的氣象萬千的嶄新面貌,筆走龍蛇,龍飛鳳舞,以其字書其文,“文”與“字”相得益彰,珠聯璧合,從而表達了對母親河的熱愛和敬畏之情。此次展出的多幅《黃河賦》作品,以草書為主,兼及其他書體。其中,一幅寬1.2米、高3.5米的《黃河賦》全文20條屏的鴻篇巨制,是解國記特意為這次展出創作的,以致敬《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頒布施行。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先生專門為此題寫了展標“獻給黃河保護法頒施年”。 還有一幅40米手卷以及60幅書法精品。
徜徉在翰墨飄香的展廳,那20條屏不僅散發著淡淡的墨香,還有那草書行氣里輕拂著的黃河上的習習涼風,觀之賞之,那氣韻流暢的線條宛如黃河的九曲十八彎,那縱橫灑脫的筆法猶如萬里黃河走東海的氣勢,那飛揚飄逸的運筆仿佛再現了滾滾黃河的流動,狂放不拘,激情澎湃,筆下生風,仿佛把一條東方巨龍舞動在神州大地畫面呈現了出來。在浸透著墨香和黃河水味道的書法展覽大廳里,條屏、斗方和楹聯,草書、楷書和篆書,這一切都在講述著母親河的故事,置身其中,猶如從高空俯瞰萬里黃河蜿蜒曲折、奔流到東海的全景,令人贊嘆不已。
“億兆星斗移轉,風風雨雨,層層沙塵覆塬臺;萬千地殼頻變,起起伏伏,滔滔汪洋圍太行。”,觀看著一幅幅書法作品,仿佛走進了黃河歷史的博物館,在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的書法作品面前,觀者可以把書法藝術美、辭賦的文字美和黃河的自然美有機聯系在一起,萬里黃河的前世今生都通過氣韻生動的書法呈現出來。“河圖洛書,一畫開天,肇興中華文明。”,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演進軌跡。從“三皇五帝上溯,鯀禹堵疏傳說待考。”到“至民國人患,花園口掘堤縱流,曰阻日鐵蹄,另類悲壯;豫皖蘇域洪水蕩,人或為魚鱉,茫茫黃泛綿綿禍殃。”人們在治理黃河的探索中步履艱難、悲喜交加。(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雄雞一唱天下白。解放后,黃河治理掀開了新的篇章。“治河為民,開國新篇。”, 熱火朝天的黃河治理凱歌高奏,“三門峽改造三思利弊,小浪底設防一遇千年。”,呈現出了“ 人水和諧,長龍無處不畫卷。”的嶄新面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河兒女豪情滿懷地給黃河“打扮和梳妝”,“龍羊峽青銅峽,熠熠明珠倒映上游河山。”、“ 蔥蘢蘆蒲,百鳥競唱藍天。”,這就是真實的寫照。正如作者說言,黃河作為華夏大地的母親河,“養我中華體魄,育我民族魂靈。”,黃河文化博大精深,浸潤著我們的心靈,其孕育和形成的“百折不回,不管狹闊夷險;一往無前,無論逆順毀捧。”精神早已融入國人的血脈之中。
如果說,黃河大合唱能以音樂的形式完美表現黃河的真性情,把波濤洶涌,奔騰咆哮的場面被人們的聽覺所感知,那么解國記的黃河賦草書作品則把黃河的跌宕起伏、一泄千里用書法藝術呈現出來,行氣里面似能看到黃河的氣勢。這是書法家向黃河保護法頒施年最好的獻禮。作者在長期記者生涯里,他對黃河傾注了滿腔熱愛之情,跑遍黃河上下,近距離親近黃河,謳歌黃河的壯美,讓他對黃河有著深厚的認知、思考和情感,他從黃河的氣勢中感悟其美,他用生花的妙筆寫真黃河,他用傳神的書法定格黃河。
筆走龍蛇,氣韻生動,草書的特點最適合表現氣象萬千的黃河景色。草書講究意境之美,能給人們帶來一個任思緒飛揚的空間,可以充分表現文字和書法背后的精神內涵,作品融進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在緊湊和急速的創作中,作者的澎湃的激情和境界儼然表現在紙面上。由觀黃河到愛黃河,由愛黃河到寫黃河,這才能做到情達于心,心傳于手,手執于筆,筆走龍蛇,筆下寫出黃河的神韻。
此刻,耳邊是黃河之水鳴漸漸,眼前是黃河之韻流心間,望著展廳里一幅幅書法作品,望著那氣韻流暢的線條,我想到了航拍下的萬里黃河,我想到了胸中有丘壑,下筆若有神,不禁隨口吟道:黃河遠上白云間,奔騰萬里不復還。筆走龍蛇多感嘆,翰墨生香悅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