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開始上小學。流經村莊的一條小河是上下學的必經之路。
在村里上學,小孩子都是一起結伴而行。天不冷不熱的時候,赤腳蹚水過河,偶爾還會摸上個小魚小蝦。天冷的時候,小河里的冰足夠結實,我們會滑過河面,有時還會在冰上抽陀螺。這些時候小河也是我們的游樂場,記錄著我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夏天,小河里的水開始上漲,通常會沒到我們的大腿,河底被沖的坑坑洼洼,渾濁的水面更增加了我們過河的恐懼感。偶有大人經過,會牽著手把我們領過去或者直接抱過去。大多數時候,我們會手拉手一塊兒慢慢過河。雖然是小心翼翼,但也有跌進水里的時候,而且涼鞋一不小心就會被水沖走。光著一只腳上學的事也是常有,有時正上著課,還會有大人去送小河里撿到的涼鞋。涼鞋失而復得后,小伙伴總會美滋滋的樂上一半天。
秋末冬初,大人們會在小河里水淺的地方放上比較大的石頭,踩石過河。這其實也是一種橋——搭石橋。大人們建的“橋”,對于小孩子來說是有點寬的,所以我們也學著大人們的樣子,找些石頭放在大人搭好的石頭中間,我們搬不動大石頭,就用些小石頭一塊塊墊起來,剛搭起時還好些,經過流水后,石頭很容易松動,我們一踩,腳就掉到河里,如果是在上學的路上,就只能穿著濕漉漉的鞋子去上學,好在天才剛剛開始涼。最糟糕的是等河面結了一層薄薄的冰,這時的搭石上往往也會有一層薄薄的冰,站上去很滑,此時河面上的冰又不結實,一不小心,腳又進了河。唯一的一雙棉鞋一旦濕了,那可真是件很不幸的事情。好在這時教室里會生一個小小的火爐,掉進水里的小伙伴就會坐在火爐旁邊上課,火爐邊還會烤著濕溚溚的鞋。記憶里,幾乎每天都會有圍著火爐上課的小伙伴,我也曾在其中過。離著火爐近,看似是幸運的,可光著的腳丫卻總感覺無處安放。那時我是多么渴望河上能有一座真正的小橋。
八十年代末,還真是就有了小橋,汛期一過,人們就用兩塊一米多長的水泥板搭一座小橋。秋收時人們推車過河,就再也不用脫鞋了。這座小橋會一直堅持到來年汛期來臨。這樣我們的腳就再也不會掉到水里,穿著濕鞋子上課的事兒也就不會再有。
九十年代中期,小河上架起了一座簡易的鐵板橋。推車的人們不僅不用脫鞋,拉車的人都不用了。原先過河先下坡再上坡,有時推的重了,還得兩個人才能拉上去。現在橋面和兩邊的路是平的,推車人也不愁過河了。更重要的是這座鐵板橋一年四季都在,即便是下著大雨,我們也能輕輕松松的過河。只是在雪后,過橋就得格外小心了。
時光飛逝,進入到二十一世紀初,村里開始整修河道,筑河壩。一座平整寬闊的石橋橫架南北,結結實實的落在了人們的心里。后來村里修了環河路,小河上游添了一座石橋,下游又添了一座水漫橋。出行、忙農都變得順順暢暢,各種車輛也都能派上用場。一年四季哪一個時間點都不再難。
近年來,我們國家實行美麗鄉村建設。小河的北岸建上了廣場和娛樂休閑中心。小河上一座既能行人通行,又頗具有觀賞價值的景觀橋再一次連接了兩岸的居民。新橋與新建的廣場融為一體。
我們站在景觀橋上,放眼望去,小河兩岸,楊柳依依,燈火閃耀。一個個中國結在路燈下熠熠生輝。
繁榮昌盛的祖國帶來了家鄉的巨變。看著火紅的中國結,我想到了那句: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