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秉是東漢有名的大臣。光武帝時期,宣秉一度擔任家鄉云陽的太守。宣秉在生活中很節儉,從不亂花錢,身為太守,卻仍“服布被”“蔬食瓦器”。有一年大旱,糧食歉收,宣秉靠著平日節省積攢下來的薪俸,廣施粥糧,使得百姓平安渡過了難關。
經過這件事后,宣秉決定開設一個“荒年糧儲”,號召鄉紳和有能力的商人,在平日里捐出錢或者糧食,做為儲備,以防不時之需。由于剛剛從災荒時期走出來,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了“荒年糧儲”的重要性,于是都積極響應宣秉的號召。不僅一些大鄉紳捐了錢糧,很多普通百姓也盡自己所能紛紛參與。
這天,宣秉到糧儲巡視,剛好當地一位大商人張良在眾人簇擁下而來。“大人,這個荒年糧儲的提議實在太英明了,我張良全力擁護。”張良對宣秉拱拱手,笑著說,“我決定捐出糧食五百石!”張良話音一落,圍觀人群立刻發出了陣陣驚呼。一般百姓捐獻的糧食都只有幾石而已,最多也不會超過十石,而張良一出手就是近百倍,絕對是大手筆。就在大家等著宣秉對張良大加夸贊之時,宣秉卻擺了擺手說:“我替百姓們感謝你的善心和豪氣。但是,這五百石的糧食我不能全收下。”“為何?”張良很不解,圍觀百姓更是驚疑不已。
宣秉笑了笑說:“我開設荒年糧儲的初衷是以備災年或不時所需。因此,這個糧儲一定是長期存在的,而不是一時的熱度。這就需要大家細水長流的堅持,如此才能一直開設下去,而一曝十寒,注定長久不了。所以,與其一次捐五百石,不如每個月捐五十石,畢竟糧儲的目的是提醒人們未雨綢繆,培養捐贈的意識和習慣。”張良和百姓們聽后恍然大悟,連連點頭。而事實證明宣秉的做法是正確的,正是靠著百姓們涓涓細流的捐贈,荒年糧儲一直做了下去,幫助了很多人渡過難關。
茍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宣秉的做法看似讓人費解,其實卻是細水長流的大智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