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淡影》讀后感800字
剝去記憶的偽裝——讀《遠山淡影》有感
最近時常做夢,那些原本淡去的回憶在夢中向我反撲——撕咬著我渾濁的意識。在夢醒后,我又陷入長久的恍神中,對記憶開始產生疑問。
這種迷幻神離的感覺讓我于不覺中想起最近讀過的一本書——《遠山淡影》。
《遠山淡影》是石黑一雄于1982年寫就的一篇小說,“這是一段迷霧重重、亦真亦幻的回憶。戰后長崎,一對飽受磨難的母女渴望安定與新生,卻始終走不出戰亂的陰影和心魔。劇終,憶者剝去偽裝,悲情滿篇。”——被印在書殼上的這段文字是對整篇小說最好的概括。
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奇的情節,有著的只是憶者對書中現在時間的敘述和回憶的陳說——都是平平無奇的日常。在憶者的回憶中,她將自我外置成為“我”的朋友并進行回憶性敘述,回憶與“現實”穿插于小說情節,以悲情的口吻描寫著那些遠去的時光。
小說開端并未交代憶者背景,有關她的謎團都是在情節的推進中不斷浮現,然后讓那淡淡的悲傷躍然紙上——即使那并不輕易讓人能察覺到。
憶者第一位女兒的自殺無疑是整本書的起因與核心,自從那位女兒與她搬來英國后,她一直將自己鎖在房間里。她不愿離開長崎——即使那里瘡痍滿目。
而憶者與她在長崎的日子也是沖突不斷。
在憶者回憶的最后,她女兒心愛的小貓們被憶者裝在貓箱里沉入河中,女兒也一直追著順流而下的貓箱奔跑。黑幕徐起,滿天繁星,憶者順著小河走到木橋上,她見到了她。在與女兒的詢問中,她明白她不愿遠去他鄉,所以她說:“你要是不喜歡那里,我們隨時可以回來。”
于是她們去了英國,于是她們再也沒有回到日本。
小說有很多沒有交代清楚的情節,但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節似乎就如我們不斷褪色的回憶般隨風而去,即使不甚清楚,卻也有著一種缺失的美。
在故事的最后,憶者與第二位女兒登上一座小山丘,來到一棵樹下,她想起之前好像并沒有它,進而將過往的回憶中的那個“朋友”與自我重疊——那讓她陷入自責與悔恨。
午后,在與女兒告別后,她在縹緲的雨中,望著她的背影遲遲不愿離去。
回憶是小說的主題,它為文字蓋上了一層朦朧的薄紗,讓共鳴的回音在讀者的心中回響。我時常也會裱糊回憶,讓它看起來更光鮮些,更易于開口些,但也因此將某種情感深深地埋在心底。回憶與現實的交織,悲傷與自我的相融,石黑一雄的這本處女作技驚四座,點出了時代的痛處。
石黑一雄在2017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有人說他名不副實,但我認為他作品的時代性是難以磨滅的,他寫就的正是很多人的現狀——有關自我的迷茫。
剝去記憶的偽裝,我撕開愈合已久的傷口,回味朦朧的夢,看見了真實的令我不愿回首的那些逐漸淡去的過往。
時間:2023-04-02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讀后感推薦
- 《遠山淡影》讀后感800字
- 最近時常做夢,那些原本淡去的回憶在夢中向我反撲——撕咬著我渾濁的意識。在夢醒后,我又陷入長久的恍神中,對記憶開始產生疑問。
- 04-02
- 《兩個小八路》讀后感400字
-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國人民向來都是有骨氣,有尊嚴的,一旦有敵人侵略,就會毫不猶豫地拿起武器,奮起反抗。
- 04-02
- 《使命召喚》讀后感800字
- 我們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們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國家。有這么一群人,他們身穿迷彩服,頭戴藍色貝雷帽
- 04-01
- 品人生百態,道世態滄桑
- 1898年的初秋,裕泰茶館,一個個蒼涼哀痛的故事在這里上演,有報國無門的痛恨,有費盡心思的狡詐,有走投無路的絕望,更有夢想破碎的無奈
- 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