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一顆核桃落在了我家院子西南角的蒿草中,長出了一顆小桃樹,一出世便被雨露滋潤著,隨風搖曳,任性的瘋長。”故事開篇一個核桃埋下萌芽,一位將軍卸去戎裝在回歸的路途,拾起光陰,回想以前,感慨萬千。
那天,我在偶然間讀到了尹武平先生的散文集,正如書名所言——歸途拾光,尹武平先生晚年退休之時,想起自己的漫漫人生之路,是冥思苦想,是朝朝暮暮,在這最后的歲月里,他開始停住腳步,回憶過去,從過去至現在,現在看往將來。 陳曉明先生說它“情真意切方能力透紙背”,梁曉聲先生說它“魂似琥珀情如詩”,對于這本書的感悟,尹武平先生體現了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高尚情操!他憐愛萬物,對一切都懷抱希望,始終都向往著未來。
尹武平先生所經歷的那些生活環境和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都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生生不息的態度。古話說:文以氣為主。正如他在文末所寫的那樣:“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愛生命,向生命致敬!”而這句話不僅僅是句口號,而是先生歷經諸多苦難后的肺腑真言。 在先生的筆下,兒時玩樂的故鄉盡管貧困艱苦,但他從沒有嫌棄,埋怨。在那個貧困的年代,尹武平先生對自己生活貧苦有清晰認知,身處貧苦,坦然面對。而現在對貧苦記憶依舊難忘,即使這樣也沒有失去對生活的希望。
這篇散文集既能重視曾經走過的艱苦曲折之路,又能體會往事的酸甜苦辣之味。尹武平先生在字里行間都充滿著家國情懷,浸透人生感悟。院子里的桃樹、對生命的致敬、對岳母的感恩和思念、就連一碗方便面,尹武平先生都對故事刻畫的生動形象。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都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精神世界。《歸途拾光》的真誠坦蕩,打動了所有看它的人。講述了人生不同歲月,領略了生活的百般滋味。尹武平先生身為軍人,從默默無聞的普通士兵,再到孜孜不倦的排長最后到運籌帷幄的指揮官,書寫戰士情懷和世間萬象,一副鋼鐵柔情的軍隊高級領導干部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出來。一種基于責任,發于內心的崇高境界,使人感動,令人敬重。
人生苦短,來路即是歸途,又何必那么憂傷與困惑。拾起光陰,回想以前,珍惜時光,何不樂哉?